当前位置:新闻资讯-规章制度
郑州市第十一中学(2021年—2024年)三年发展规划
分类:规章制度 点击:8935 次 发布:2022-09-27
第一部分学校现状分析
一、学校概况
郑州市第十一中学(以下简称郑州十一中),位于郑州市经开区朝凤路,占地260亩,在校学生2959人,教师225人。学校始建于1953年,原名“河南省郑州第三高级中学”。1958年,更名为“郑州市第十一中学”。1961年被确定为郑州市重点高中,2002年被评为郑州市首批示范性高中,2005年被评为河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
建校以来学校培育出了以弓盛梅、葛新爱、胡亚捷、张建伟、张泽群、刘洋、张凌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多领域杰出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2018至2021年,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河南省文明校园标兵、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首批中小学党建工作示范校、河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首批河南省中小学创客教育示范校、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首批河南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学校、河南省教育系统卓越家长学校等数十项荣誉称号。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成为郑州市唯一一所连续29荣获“郑州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的学校,校长郭勤学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建校以来,十一中受到了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以及省市主要领导等,先后到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对学校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郑州十一中也着力拓展视野,与国际接轨,学校先后与美国、新加坡、日本、韩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名校建立友好关系, 2015年2月,学校和美国圣玛丽中学强强联合,组建圣玛丽中学郑州十一中校区。
根据国家政策,学校自2011年开始承接新疆高中班(以下简称新疆班)的办班任务,多年来新疆班的办学条件、办学规模、教育质量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学校民族教育工作初见成效,截至目前,已有八届近千余名学生顺利毕业并升入高校学习。
学校组建郑州十一中教育集团,办好为民高中,创建为民中学,先后和郑州十一学校、领航中学、嵩阳中学合作办学,真正发挥了省级示范学校的辐射引领作用。
二、优势条件
1.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
郑州十一中有一支师德高品位、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科研高水平的优秀教职工队伍。学校有教育部领航名校长工作室、国家级名师工作室、郑州市名班主任工作室、郑州市名师工作室,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目前,学校有正高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105人,一级教师100人,其中国家级优秀教师及国家级骨干教师10人,特级教师7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3人,省名师、省学科带头人13人,省骨干教师27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7人,市杰出教师1人,市终身名师1人,市名师、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5人,市骨干教师42人,国家级、省级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70余人,高学历教师占全体教师总数的85%。教师队伍层次之高、名师人数之多曾被省、市教育部门专家称之为“十一中现象”。
2.学生综合素养连年提升
近年来,高考一本上线率连年攀升,由2015年的64%,上升到2020年的92%。任晗啸、王贝乐、梅嘉豪等多名同学分别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著名高校录取。学校被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授于“优质生源基地”称号。
3.“立人教育”理念引领发展
学校确立了以“立人”为核心的育人理念,对具有十一中鲜明特色的校训“有知”、“健体”、“喻事”、“明理”四维目标进行了详细的校本化解读,确立了“5A”实施路径,在实践、验证、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立人教育”培养体系,打造了多样化的核心素养实施路径,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实施和校本落地。
4.学校德育课程日渐成熟。
学校营造了 “全员育人”、“课程育人”、“制度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德育环境;打造有口碑、有特色的德育品牌项目,师生建立起“赏美、爱美、慕美、学美”的德育新风尚;家校社德育共建体系逐步完善和落实,使得家校社教育形成合力,有力保障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5.校园基础设施完备、教育装备齐全。
贴合学校发展需求,体现了学校设施设备现代化、系统化、整体化的特点。
6.学校精神内涵丰富,传承发展
学校秉承“求有知健体,达喻事明理”的校训,乐学、善学、学会、学活的学风,疏导、启迪、灵活、严谨的教风,团结、勤奋、文明、严格的校风,定位现代、多元、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坚持制度建设和人文关怀并重的管理理念,实现“教学高质量,师生高素质,学生有特长,办学有特色”的全国名校的办学目标。
7.学校管理科学高效
学校坚持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并重的管理原则,使人文关怀成为制度管理的动力源泉,用制度管理为人文关怀保驾护航,已经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成效明显。
三、不利因素
1.学术高中建设仍需完善
学校虽然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传承已久的十一中精神,在学校德育、学科竞赛、体育活动等方面成绩非常突出,已经形成十一中的办学特色。但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将建设学术性高中作为多样化创新发展的未来定位,从办学理念、课程建设、教师发展等多个方面入手,探索普通高中学术性发展之路。
2. 教师专业化发展意识需进一步提升
在新高考模式改革的背景下,部分教师教育理念更新较慢,教学方法改革不到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仍未完全构建成熟,以通过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问题上还要做大量工作。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办学目的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理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导办学思路,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影响教师的教育思想,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加强科学管理,注重内涵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不断提升学校的品牌影响力。
二、办学目的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求有知健体、达喻世明理”的校训准则,营造“现代、多元、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构建“立人教育”培养体系,打造多样化的核心素养实施路径,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实施,达到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目的。
第三部分学校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打造“教学高质量、师生高素质、办学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全国名校。
(一)办学策略——践行“立人教育”
新高考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实现培育体系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未来三年,学校将继续在学生个性化发展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立人教育模式,使之成为一把衡量教育行为的“新标尺”,并渗透到学校办学的诸多环节中。
(二)育人目标——培养“有知、健体、喻事、明理”的十一中人
根据学生实际,学校将以校训内容为指南,从“有知”“健体”“喻事”“明理”四个维度对学生因材施教,让学生明白怎样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给他们提供成长的土壤,帮助他们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去完善自身,并形成一种内在的自觉,“明德善学,立己达人”,立德树人、立文养人、立身存人、立己达人,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重点工作——立人教育、学术性高中建设、学科竞赛、学校德育、学校体育、民族教育等。
通过“立人教育”的不断探索和实施,对学生严而有度,宽而有格,对教师强化师德,弘扬最美,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科竞赛、德育、体育、民族教育等各项工作,建设高水平学术高中。
二、具体目标
(一)党建目标
1.发展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开拓工作思路,创新教育载体,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发扬光大十一中党建三大品牌,即筑坚强堡垒、树先锋形象、做人生导师。坚持支部建在年级,落实党员干部一岗双责,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长效机制,争做“五个模范”,一个党员一面旗;在全体党员中纵深推进“人生导师”制,做新时代学生引路人。
2.具体措施:
(1)加强党支部建设,筑牢坚强堡垒
抓好党支部带头人队伍建设,定期召开支部委员培训会,提高支部委员综合素质,增强党支部班子整体效能;坚持和运用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支部书记述职评议等制度,按照《党章》《条例》等有关要求,加强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为教育教学中心工作保障服务的能力;严格执行“双推双评三全程”,规范党员发展。
(2)创新学习活动载体,加强对党员教师的教育管理
利用“三会一课”、微党课、“学习强国”教育平台等多种学习形式,开展党委中心组学习、党员学习;学校将“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与“典型引领学、实地参观学、学习强国平台学”相结合,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充实党员学习资料,选取不同类型的理论学习材料,激发党员的学习积极性;开展支部书记上党课、知识测试、“党员先锋岗”表彰暨先进事迹报告会、“人生导师”志愿帮扶等特色活动,加强党员的宗旨意识,鼓励广大教职员工立足本职岗位,践行立德树人使命,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3)亮身份、做表率,树立先锋形象
坚持把“双培”工程建设与“一个党员一面旗”、争做“五个模范”、争做党员先锋岗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继续开展“亮身份、做表率”活动,举行党员先锋岗授牌表彰暨事迹报告会,以先进的事迹感染人,以榜样的力量鼓舞人,以身边的典型影响人,引领教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做有理想信念、有扎实学识、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4)深入推行“人生导师制”,做新时代学生引路人
全体党员要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履行导师职责,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心理和生活进行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把这项制度和学校的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和师德师风建设结合起来,和意识形态教育结合起来,将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系统的人生导师制度,使每一名教师都能成为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品格、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5)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弘扬清风正气
坚持预防为主、教育在先的方针,通过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月主题活动、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上廉洁党课等形式,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筑牢党风廉政思想道德防线;坚持案促改制度化,关键节点组织廉洁谈话会,签订党风廉洁责任书;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健全和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落实好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推行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加强对财务、基建、采购、招生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监督,把“三重一大”制度落在实处。
(二)干部队伍建设目标
1.发展目标:建设一支团结奋进、廉洁自律、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勤奋工作、乐于奉献的干部队伍,进一步提升干部自身素养、管理艺术、高标意识,懂教育,懂管理,善服务,高效能。
2.实施措施
(1)坚持行政办公会学习制度,办公会前进行定期的政治理论法规学习,以及不定期的业务方面专业学习,以此提高干部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树立“以人为本”“管理即服务”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2)坚持干部读书活动,要定期为干部提供可读书目,通过读书活动,使干部“更新管理理念,增强创新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提升管理水平”。
(3)按照市教育局对干部总体要求,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干部管理和考核机制,坚持动态管理,落实中层干部述职与测评,定期召开干部研讨会,汇报分管工作及新的工作举措,结合学校发展谈自身想法,完善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
(三)教师队伍建设目标(见重点项目)
(四)团建目标
1.发展目标:
未来三年,紧密围绕学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学校团委将依据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要求,以“服务于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广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为宗旨,在“基层团组织建设示范阵地”、“精品社团建设”、“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课程体系建设”三个方面体现特色、有所作为,用三年的时间努力建设一个有凝聚力的共青团,为实现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对共青团发展提出的目标不懈努力。
2.具体措施:
(1)优化组织方式,进一步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巩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形成“全面激活团支部、切实加强团员教育管理和团干部队伍建设”的团建工作新局面。
(2)打造特色品牌团校,建设示范阵地。规范提升学校共青团中学生团校建设,从严发展团员,拓展深化校本团课,通过理论团课、网上团课、实践团课、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丰富团课内容,提升团课实效,发挥团校作用。努力打造区域内示范阵地,改进班子建设、团员管理、组织运行、机制保障、学生评价等方面,推动学校团组织建设体制增效,形成规范化运行常态化机制。
(3)努力打造学生团工作的中间力量。切实加大团员青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培养力度,大力拓展展示优秀团员青年、促进其成长的有效载体。通过青年团干培训班、新领袖青年团干宣讲团等平台,加强团干培训,强化团内干部建设,使团干能够在团支部内有较高的威信,领导团内成员开展各项工作。规范社团干部管理制度及评价制度(出勤、考核、活动内容、时间、指导教师参与校级活动参与度)。
(4)健全社团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学校层面:健全社团管理制度,包括社团建立制度,社团负责人选举和考核制度,社团活动的策划和开展、管理和记录制度,社团的评比制度等。社团层面:社团建立章程,明确社团发展目标,社团组织形式,内部管理机制以及将来开展活动的内容及大致方案。学期初要向学校提交本学期社团活动计划,学期末提交活动总结。
(5)完善社团评级评比制度,确定重点发展社团。评价社团重点考察社团活动质量,结合学校特色,建议重点支持科技学术类社团以及服务实践类社团。重点支持社团可以评定为校星级社团,需由学校聘用指导老师,对社团干部的选拔和培训重点关注。
(6)举办社团展示活动,鼓励社团举办全校性有意义的活动。每年组织社团的集中展示活动,打造精品社团活动。鼓励社团开展全校性的有意义的活动,让全校同学参与其中,举办活动前需社团负责人做好活动方案策划,申请团委审批,提供必要的人员、场地、资金支持。
(7)与校外组织进行合作交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促进社团专业化发展。如服务类社团可与社会各界志愿服务组织交流合作,一起参加校外志愿活动。有计划性地支持社团参加省市级、国家级赛事。比如参加全国模拟联合国比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音体美比赛、机器人竞赛等,学校有计划性地支持社团参赛,对有能力的同学或团队指派专门辅导老师进行协助,帮助学生制定计划为比赛做好充足准备。
(8)建立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课程体系,抓好青年志愿者协会项目化规范化运作,促使团员学生积极作为,争创优秀志愿服务团队。推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建设,引入“学分制”和“课程模式”,构建符合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
(五)管理创新目标
1.发展目标:
实行科学、民主、高效的管理模式,完善内部管理体系,以人为本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深化育人模式改革,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增强“精细化”管理意识,推进学校的管理走向系统化、规范化、民主化。
2.具体措施:
(1)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办学行为
根据国家新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郑州市第十一中学规章制度汇编》,增强制度的导向、激励作用。
(2)深化育人模式改革
以校训为指南,继续深化育人模式改革,构建“立人教育培养体系”,从“有知”“健体”“喻事”“明理”四个维度对学生因材施教,让学生明白怎样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给他们提供成长的土壤,帮助他们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去完善自身,并形成一种内在的自觉,“明德善学,立己达人”,立德树人、立文养人、立身存人、立己达人,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
(3)完善学生综合评价考核制度
运用“5A精准教育测评系统”,从“有知”“健体”“喻事”“明理”四个维度、十二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每学期初、末各进行一次综合测评,全面掌握学生成长情况。
(4)强化“精细化”管理思想
提升精细化工作要求,使教学、管理、服务等工作的效果能够体现管理的精细化。从每一个细节上体现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坚持培育和发展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事关系。
(5)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系
坚持依法办学,形成坚持“党委集体决策、行政分工负责、教职工民主参与、纪委执纪监督”的现代学校管理机制;实行“两组(年级组、教研组)并重、各有职责”的管理体制,坚持民主办学,完善激励机制。
(6)完善全面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
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的监督、考核、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学校信息资源管理,提高现代化教育管理手段,加强学校信息收集和档案管理。
(六)德育建设目标
1.发展目标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巩固“方向明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内涵发展,让学生管理工作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求真务实,探索创新,巩固德育特色亮点工作的同时,不断拓宽德育空间,优化德育课程,提高德育实效,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保驾护航。
2.具体措施:
(1)明确目标,打造“责、能”双优的政教队伍。
坚持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的工作模式,对在工作中所暴露的问题及时调整。提升人员综合素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为实现学校德育建设三年规划打好基础。加强政教全员理论学习和实践水平,一是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统一思想,明确重点工作;二是要完善“精细化管理”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并完善政教处相关制度;三是要提高业务能力,积极进修学习,加强与兄弟学校之间的经验交流。
(2)抓住关键,构建专业型班主任队伍培养模式。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工作中,提高效率,提高质量,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非常重要,这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抓手。学校将着力构建专业型班主任群体培养模式,立足校本,整体提高,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还要科学有效地运用学校的相关机制,坚持实施对班主任工作的量化考评,激发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开展班主任量化考核工作意见征集和集中研讨,进一步完善优化班主任考核体系,始终本着从严、从实、从细的原则,加大反馈力度,保障透明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力争组建一支能力强、敢担当、师德高尚的班主任队伍。
(3)打造品牌项目,深化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
①校学生会在对学生管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加强年级学生会干部的培训工作,对于学生干部难以解决的困难进行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指导,还要树典型、立标杆,提升榜样力量,提高学生干部参与管理的能力和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纪律管理,让学生干部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自觉地约束自己,自觉地影响并带动周边的同学,妥善处理学生干部存在的“威信”问题。
②强化基础养成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坚持开展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考核工作,以日反馈、以周公示、以月总结,及时处理、教育问题学生,树立起“以严促学、以严立学”的学习风尚。强化电子信息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对学生的进出校门、课堂纪律、校园安全等的管理。在严格考评的同时,注重树正气、立典型,利用开学典礼、期中表彰等对先进学生进行表扬,巩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③发挥德育品牌活动优势和影响力,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学校开展的“最美教师、最美学生”评选活动和家庭家风建设教育实践两个德育品牌项目已然成为学校的亮丽名片,是展示学校文化建设和德育水平的重要窗口。学校将继续打造德育品牌活动,结合学校文化建设活动共同开展,创立有文化内涵,符合学校历史积累,重视优良传统发掘、传承与发展,吸收社会文明成果,符合社会发展现状,适应师生文化需求,体现学生成长规律和学段特点,易于广泛传播,教育效果明显的德育品牌。通过德育品牌不断的创建与生成,不断总结、提炼、升华,发挥更强的辐射作用,创建项目要在开阔思路,创新载体,丰富活动内涵上下工夫,使德育品牌建设更上层次。
(七)校园文化目标
1.发展目标:
在未来的三年内,要实现校园视觉文化更加优美、人文文化更加和谐,学校整体文化特色更加鲜明的目标。
2.具体举措:
(1)丰富校园特色文化建设
针对学校德育、民族教育、国际教育、社团建设等方面内容,持续丰富内涵、彰显特色,通过显性标识、隐性文化等方式,展示学校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
(2)持续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
坚持开展“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活动,作为国家级文明单位,我们要做与之相匹配的各类事项,持续树立国家级文明形象。同时,以此为平台,展示教职工更加良好的精神状态,鼓励教职工和学生积极广泛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利用学校网站、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国际部微信平合、校讯通、钉钉、媒体等宣传平台,向学生、学生家长及社会广泛传播学校正能量。
(3)关爱群众生活,教职工活动丰富多彩
工会继续围绕教职工道德建设开展各类有益活动,关心教职工生活,维护教职工权益,帮助教职工成长,让教职工“享受工作、享受生活、享受健康”,不断提升教职工的精神文化品位。
(4)维护平安校园、创建生态校园和健康校园
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完善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坚持对各年级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法制、交通安全、卫生安全、食品安全、用电安全、校园欺凌、防溺水及灾害逃生等教育,将师生紧急疏散演练常规化,进一步规范对物业服务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发动广大安全员对校园进行经常性、全方位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形成“人人关注安全,处处提醒安全”的良好局面。
(八)课程建设目标(见重点项目)
(九)教学质量目标
1.发展目标:
学校生源质量明显提高,高考升学率逐年提升,升入双一流高校学生人数稳居郑州市前列;五项学科竞赛成绩不断巩固提升;做好大学强基计划招生工作,争取有更多的学生通过强基计划进入名校深造;进一步扩大学校创客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加强对舞蹈、体育特长生的管理,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学校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2.具体措施:
(1)落实常规管理和细节管理
以“精准教育”为抓手,通过“精准目标、精准管理、精准教学、精准学习”四个方面的落实,优化创新教学常规管理,建立包括备课、上课、练习、作业批改、辅导、命题、考试、评价等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加强教学各个环节的检查工作,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馈矫正。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多元优质发展。
(2)构建“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在精准教育的基础上,构建“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为途径,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开展学法指导,使教法和学法有机结合,提升课堂效能。
(3)优化课程资源配置,适应新高考需要
积极关注新高考方案背景下的走班制和个性化课程安排、教学管理方式等问题,优化课程资源配置,调整课程结构,适应新的教学需要;关注生涯发展规划能力培养,让学生了解自身优势和未来职业倾向,为选课走班做准备,以适应新高考需要。
(4)加强学科竞赛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继续做好学科竞赛工作,统一规划,统筹协调,竞赛班实行走班制、主教练负责制。未来三年,力争使五项学科竞赛成绩取得新突破:获得河南省一等奖及其他省级奖项的学生人数继续攀升,全国排名位次不断提升。同时获得语文作文大赛、英语学科竞赛等奖项的学生人数均有提升。认真研究高校强基计划,把高校强基计划和学科竞赛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继续做好考试评价工作
根据生源质量,设置双一流学校及双一流学科上线管理目标,并在考试后依据管理目标对班级和年级进行过程性质量评价,同时探索建立健全新疆班学生考试评价工作,力求使各类考试均有科学而合理的评价。
(6)加强特长生管理工作
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提升特长生(体育、舞蹈)的专业课成绩和文化课成绩,适当引入社会优质资源进行专项培训,组织特长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争创佳绩,帮助更多的特长生升入理想高校。
(7)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强优秀学生培养力度
继续开展“十一大讲堂”,邀请中科大、西交大、哈工大、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著名高校专家开展专业学术讲座,拓宽师生视野;邀请校内外名师、教研员、专家等开展系列讲座,扩大师生知识面,提升师生学术素养,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学校建设学术型高中服务;探索优秀学生培养新模式,加强优秀学生培养力度,用优质资源培养优秀人才,不断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
(8)继续推进“功勋教师”系列工程
每年一度的高考“功勋教师”评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对“功勋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教学事迹的推广,弘扬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园丁精神。未来,学校将继续做好这一系列的推广工作,出版年度“功勋教师”系列读本,提升教师的归属感、幸福感、成就感,让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十)教育科研目标
1.发展目标:
坚持“科研先行、科研兴校”方向,着力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再发展,立足研究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焦点问题,促进学校管理的创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学过程的优化、高效课堂的建构和教学效益的提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全员参与原则,注重体现高中教育科研的草根性、细节性、校本性和行动性等个性特点,切实增强学校教育科研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学术型”转变,形成以“导师”为核心的教师集体。
2.实施措施:
(1)通过“厚底子、引路子、架梯子、压担子、设台子”,培养一支学术型名师队伍,努力使教师在教育思想上由应试型的“教书匠”向育人型的“教育家”转变,知识能力上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教学方法上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使其拥有渊博的学识、较高的理论素养、扎实的教学功底。
(2)以郭勤学名校长工作室为依托,开展“立人教育”课题研究,成立专项课题组,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重点突破“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教师及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五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带动科研工作的全面推进。
(3)积极鼓励教师申报各级科研项目,支持教师参与横向课题研究,在课题立项中组织校内精干力量进行具体策划,邀请专家教授来校指导,争取承担国家级课题1—2项,省级课题10-15项,市级课题30-40项,要努力实现组组有项目、人人有专题的教科研氛围。
(4)加强教师的校本培训,促进教师在新课程体系下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努力创造教师在职培训和进修学习的各类机会,提高教师科研水平。鼓励教师外出观摩取经,把教师的外出学习观摩活动与在本校的反馈展示活动有效结合起来。
(5)进一步完善学校的教育科研奖励制度,做好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搭建交流平台,使成果推广及时高效。规范省、市学科技术带头人、名师、骨干教师等成员的遴选,把教育科研成就量化为教师评先、晋级的加分项目。
(6)加强教研组建设,完善教研活动管理。加强教研组的特色建设,每学年评选一定数量的校级优秀教研组,并争创省、市级优秀教研组,发挥优势学科的引领作用。
(十一)设施建设目标
1.发展目标:
适应新时代学校发展需要,提升改造校园设施,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达到“设施设备一流、环境整洁优美、助力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营造人文精神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校园育人环境,为实现“两高两特”的办学目标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
2.具体措施:
依据学校实际需求,争取更多财政资金,合理高效用于提升学校的教学、办公、食宿、师生活动条件,增强办学实力。校园设施建设与师生满意度、获得感、幸福感相结合,打造和谐美丽的校园环境。
(1)对校园环路进行维修,使之与南门南广场道路完美衔接,校园道路通畅、美观。
(2)做好品味餐厅、思源餐厅的改造提升,更换餐厅厨具、桌椅等设备,安装中央空调,大大改善师生就餐环境。
(3)进行教学区道路景观及相关设施改造提升,科学规划、精心安排,为师生提供温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4)更换教师办公、学习家具设施,分批次更换教师办公电脑等设备,为教职工创造舒适的生活条件和便捷的办公条件。
(5)规划学校图书馆提升项目,打造现代化、智慧化、数字化的多功能图书馆。
(6)做好实验教学装备、信息技术教学装备、创客教育教学装备的升级提升工作,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为全面提升学生素养提供坚强的保障。
(7)做好党团教室的升级改造,为党建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8)教学区、实验区、办公区外墙陈旧,规划整修,排除安全隐患,使之与校园文化更加完美契合。
(9)根据实际需求,规划布局一个大的学术报告厅和地下停车场建设项目。
(十二)民族教育工作目标:
1.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继续加强学校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巩固现有办班成果,打造新疆班办学品牌,培养更多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优秀新疆班毕业生。
2.具体措施
(1)强化管理,保证新疆班办学的优质发展
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和师资培养,努力培养一支爱党爱国,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着比较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民族知识和民族理论素养,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致力于献身民族团结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
进一步健全完善现有的新疆班学生管理制度,结合现有学生特点,从学习、生活、住宿等方面对现有的《民族教育政策汇编》《新疆班教师管理手册》《新疆高中班学生制度与纪律》《郑州十一中新疆班学生综合表现量化考核细则》等进一步完善,使之更切合当前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为新疆班班的有效管理提供保障。
(2)加强德育,保证新疆班的正确政治方向
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求全体师生充分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抓好思政课课堂主渠道,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到思政课课堂教学中,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利用思政课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学效果;做好与语文课、历史课等学科的有机融合,利用学科知识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认真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利用好学科特点,做好学科课程渗透。通过政策传达、专家讲座、营造校内氛围等措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像花香一样弥漫在校园,时时处处影响着、感染着学校师生。
(3)理清思路,明确各阶段教育目标
为了确保教育效果,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新疆班学生,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爱国主义作为永恒主题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全过程的教育管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年级分层次教育目标。高一年级以养成教育为主要内容,达到 “适应高中学习,养成良好习惯” 的目标;高二年级以人生观教育为主要内容,达到“自尊自爱、 自强自立、自我教育” 的目标;高三年级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要内容,达到“勤奋刻苦学习,树立远大理想,服从祖国需要” 的目标。各年级既呈现梯度又紧密衔接,逐步形成了以思想道德阶段性成长为特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日常行为养成为重点的管理教育模式。
(4)做强优势,完善充实“认同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经过几年实践,在“认同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统领下,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成效显著。今后,要重视学校民族团结特色教育课程成果的总结与整理,做好课程开展过程资料的积累与整合,建立健全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特色课程资源库。另外,针对新时期国家对民族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结合新招生模式下学生的实际情况,继续完善、丰富现有课程内容,重点关注学生社团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的建设。在社团课程建设中,进一步开发学生社团类型,提升社团课程质量,聘请专业教师进行社团课程指导,开发更多满足新疆班学生成长和教育需要的高水平社团课程;学校新疆部在现有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创新方式,创新载体,围绕铸牢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课程活动,提升课程内涵和教育意义,让学生在良性的互动中主动地接受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十三)体育工作目标
1.发展目标
坚持学校长期形成的“以普及促提高,以提高促发展”的体育工作指导思想,继续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特长,学校体育特色明显,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2.具体措施
(1)继续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管理,积极参加省、市级教师基本功大赛和公开课展示,组织体育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等,申报教科研课题,开拓视野、提高专业技能,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全面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来,打造一支职业道德高尚、教育理念先进、业务素质过硬、专业技能精湛的体育教师队伍。
(2)认真落实体育分项教学和“每天一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操一活动”。规范体育课堂管理,提高体育课堂实效性,因地制宜开设体育校本课程,让每个学生在高中阶段至少学会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3)丰富学生体育社团内容,突出群众性和参与性,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挖掘学校已有体育优势项目内涵,加强体育工作宣传力度,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提升学生自觉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4)举办学校运动会和各种体育类竞赛活动。通过运动会和竞赛活动推动学校体育运动的普及和开展,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到体育运动中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突出体育竞赛的育人作用,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信、勇敢、坚强的心理品质和开拓进取、团结合作的精神。
(5)加强体育特长生培养。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育爱好和专长的培养,加强学校体育运动队建设,坚持科学规范训练,提升体育比赛成绩,为高一级体育院校和普通综合院校输送合格的体育人才。
(6)继续加强体育档案资料的管理,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档案。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补充体育器材、设备,保证教育、社团、训练以及各种活动的开展。
(十四)美育工作目标
1.发展目标:
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培育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其鉴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
2.具体措施:
(1)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
(2)优化课程设置。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寻找课本中的情感之美,创设课堂中的美育情景。倡导教师挖掘课本中的美育素材,鼓励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思想。组织各类艺术文艺作品评比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师审美水平。
(3)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为艺术生提供展示特长的平台,在提升艺术生专业水平的同时,使其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从而提升全体师生审美素养。
(4)继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育思想和美育素材,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加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力度,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开阔学生眼界,引领学生发现认同文化之美。
(5)加强教材体系建设。编写教材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格调高雅,凸显中华美育精神,充分体现思想性、民族性、创新性、实践性,带领学生领悟自然美、生活美。
(6)开展丰富的美育实践活动。开展以实践为主的美育教学活动,推动优质美育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通过美育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美育成长平台,让他们在“互联网+”时代摆脱低俗网络文化的干扰。一方面,将美育教育和校园生活更好融合,以校园为课堂,以校园为教材,寻找校园中不同季节的美景,关注校园中“美人”、“美事”,开展“最美教师”“最美学生”评选活动,引导学生爱学校、爱自然、爱生活。同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学习和了解人文艺术知识,鼓励并引导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生活、了解艺术,在社会服务与美育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心智的锻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部分重点项目及工作措施
教师队伍建设
一、发展目标:
突出人才强校战略在学校整体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统筹学科建设需求、教育教学改革需求、办学特色需求,坚持数量目标与质量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师德师风强化工程、学历结构及学科结构优化工程、名师提升工程”等,进一步健全教师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建立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学术造诣深、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二、具体措施:
1.更新观念,形成队伍发展的价值追求
名校是品牌,品牌的力量在于它的影响力。而名师则是学校的核心,名师在于它的号召力。名校和名师是相互依存的,名校必须有一支卓越的师资队伍。一是确立教师成功发展的理念:相信每一个教师都有发展的愿望,相信每个教师都有发展的潜能,相信每个教师都可以取得多方面发展;二是形成“学校发展靠大家,主动发展兴学校”的共识。
2.把握定位,推动学术型高中的名师发展之路
将建设学术性高中作为多样化创新发展的未来定位,从办学理念、课程建设、教师发展等多个方面入手,探索着普通高中学术性发展之路。在深化校本研修模式的基础上,以学术思考、学术研究、学术分享等多种方式为切入点,着力培养教师的学术研究意识、学术研究品质、学术研究方式等,引领他们走上“成名成家”的学术型教师发展之路。
3.大力推进校本研修
通过拜师结对、交流学习、骨干指导、名师引领等方式,分层次推动“团队式”校本研究。在分类研修、培训学习中完成个人规划、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反思、循环改进等校本研修,激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驱力,通过团队合作推动不同层次教师专业成长成名。
4.继续做好“三名工程”建设
充分发挥名师引领及示范带动作用,以郭勤学名校长工作室,贾颖、李小斌两个名师工作室,敬小娟名班主任工作室为载体,带动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加强学科教学教研团队建设,解决学科教学难题,发挥先行研究、交流研讨、示范引领的作用,使名师工作室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5.建立完备的助优激励机制
对在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特色品牌专业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实施“五个优先”的助优机制:一是优先支持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对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划拨专项经费予以资助;二是优先推荐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及课题立项;三是优先参加各种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的会议,优先参加省培、国培及出国培训;四是优先推荐参加各类评优评先;五是优先推荐岗位聘任、职称晋升。
6.继续推进“青蓝工程”
进一步做好“青年教师研修共同体”建设,用三到五年的时间,让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从课堂教学、教育管理、课题研究、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更加细致科学的指导。为青年教师搭建好参加比赛的“训练平台”、草根探究的“展示平台”、自我提升的“读书平台”、对外学习的“交流平台”等,对青年教师“大胆使用,合理使用,爱护使用”,确保他们能及时有效地对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使其在学校的决策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7.实施师德师风优化工程
全面加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继续开展“强师德、铸师魂、做表率”争做“四有”好老师师德教育活动,始终把“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作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继续开展“最美教师”评比学习活动,开展以“爱心、责任、奉献”为核心的师德教育主题活动,牢固确立“四个意识”(即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合作意识和服务意识),坚持弘扬“四种精神”(即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精神,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精神,居安思危、不断创新精神,务实高效、勇于争先精神),进一步强化师德引领、践行师德规范、弘扬高尚师德、争做师德楷模,使每位教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努力做好学生成长的“四个引路人”,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过硬、师德师风高尚、育人水平高超的优秀教师队伍。
附:年度实施计划表
2021年9月—2022年8月年度实施计划表
重点 项目 | 年度目标 | 达成标志 | 责任 处室 | 责任人 | |
教师队伍建设 | 1.完善教师评价方案和教师聘任方案。 2.加强教科研工作,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助推学术性高中建设。 3.推进校本研究,开展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分批分类对教师进行梯级团队培养,使各类教师迅速成长。 4.强化“三名工程”建设,提升教师培养质量。 5.完善学校各类教科研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聘请专家担任学校科研顾问,开展行动研究,积极撰写论文,申报课题。 6.开展青蓝工程建设,成立青年教师研修共同体。 7.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
| 1.通过科学评价,激发教师专业成长,以达到教育理念更新,专业发展提升。 2.通过加强教科研,培养教育教学名师,推动学术性高中建设。 3.通过赴高校教师专业培训,提升校本教研水平。通过开展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观摩课活动,发挥名师作用,提升校本研修质量。 4.推进“三名工程”建设,定期开展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工作室研修活动,三分之一的研修学员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 5.学校的科研管理制度科学完善,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每个教研组承担至少一项研究课题,争取申报成功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2项。 6.举办青年教师拜师活动,形成规范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四分之一的青年教师在课堂达标评优活动中获得市级一等奖以上。 7.举办教师读书活动和师德演讲比赛,激发全体教师向先进学习,向优秀看齐的意识。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学生的评教满意率在90%以上。
| 教务处 教科室 | 教学校长 教务主任 教科室主任
| |
2022年9月—2023年8月年度实施计划表
重点项目 | 年度目标 | 达成标志 | 责任 处室 | 责任人 |
教师队伍建设 | 1.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和兴校荣校意识培养。 2.追求学术性研究专业发展,学校的办学成绩更加突出。 3.推进校本研究,开展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4.强化“三名工程”建设,提升教师培养质量。 5.完善助优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教师成长内驱力。 6.加强青蓝工程建设,积极开展青年教师研修共同体活动。 7.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
| 1.教师具有积极主动工作意识和为学校发展不断进取的美好愿望。 2.通过加强教科研,学校的办学成绩更加突出。创客教育、竞赛辅导、体育艺术等学科教师在全省具有很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学校的校本建设成果更加突出,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在省市级校本课程建设中获奖,校本课程成果应用良好。 4.推进“三名工程”建设,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影响力更加突出,每个工作室省市级荣誉不少于3项。 5.省市级名师各学科要有新突破,中原教学名师争取实现突破。 6.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实现新突破,能够承担班主任工作,教学成绩突出。 7.举办教师读书活动和师德演讲比赛,激发全体教师不断进步,学生的评教满意率在95%以上。
| 教务处 教科室
| 教学校长 教务主任 教科室主任 |
2023年9月—2024年8月年度实施计划表
重点项目 | 年度目标 | 达成标志 | 责任 处室 | 责任人 |
教师队伍建设 | 1.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开好教师双代会,强化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追求教师学术性研究专业发展,学术性高中建设成就更加突出。 3.推进校本研究,开展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4.强化“三名工程”建设,优化教师培养路径。 5.完善助优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教师成长内驱力。 6.加强青蓝工程建设,积极开展青年教师研修共同体活动。 7.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
| 1.教师能够积极主动的承担班主任工作,积极主动追求自身专业成长和为学校发展做贡献。 2.通过加强教科研水平,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学校的学术性高中建设成就更突出,在全国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力。 3.学校的校本建设成果更加突出,校本教研成果推广效果好,学校名师数量显著增加。 4.依托“三名工程”建设,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培养一批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师。 5.各学科省市级名师培养形成有效的培养体系,中原教学名师争取实现突破。 6.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实现新突破,能够承担班主任工作,教学成绩突出。 7.举办教师读书活动和师德演讲比赛,激发全体教师不断进步,学生的评教满意率在97%以上。
| 教务处 教科室
| 教学校长 教务主任 教科室主任
|
学校课程建设
一、发展目标
在高考改革考背景下,进一步探索新的课程实施方案,完善以“立人教育”为基点的“精准教学”模式。研究挖掘学生潜力的课程内容及形式,并将其作为校本课程进行拓展。研究以“学”为本位的课堂形式,从实践层面进一步充实“精准教育”理念。继续拓展校内外资源,并修改完善学校课程方案。充实可选择的课程集群,并教会学生学会选择,培养学主动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业向纵深发展。
二、具体措施
(一)构建强化“学”本位课堂,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以“精准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生”为主体、“师”为纲目、“教”为手段、“学”为中心,鼓励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会研究探索,学会高效利用时间,提升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探索完善“双新”背景下的“精准教学”模式,践行“立人教育”理念,实现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优化校本课程开发,突出课程的发展点
我校校本课程建设更多的强调课程对学生文化课提升的补充意义,是十一中特色的“发展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发展课程体系”,其核心是发展,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谐发展、特长发展、创新发展。强化“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这一重要地位,把高中学习生活与课程建设规划相统一,通过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提高课程的育人效应。
(三)充实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做好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在班主任群体中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培训,让班主任能够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规划未来学习和职业生涯。把生涯规划课程作为一门重点开发课程,引入学生深刻认识生涯规划的意义。通过职业生涯指导课程,拓展学生未来视野,强化学生未来意识,增强学生未来预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身发展。
(四)充实可选择的课程集群,强化学生学习成果提升
我校已经有大量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原有课程方案从知识结构和学生需求两方面出发,建构分层、分类、多向、综合、特需等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课程设计力求高屋建瓴,具有专业水准,并且贴近我校实际。在接下来三年,着力完善课程集群中最为优质的、对学生学业提升效应明显的课程,使其成为“领头羊”,发挥课程带动作用,引领课程集群导向,凸显课程“提高性”,拓展学生视野,完善学生人格的同时,更要切实提高学生成绩。
(五)发掘校本课程的国际视角,拓宽校本课程的未来视野
疫情以来,国际环境风云变幻,新的国际秩序在动荡中萌动,不确定的未来把机遇和挑战带个我们每一个学生。我校的校本课程中,不缺乏具有国际视角和未来视野的课程,要对这类课程不断推陈出新,赋予其动态生命,使其长久地保有生命力。要让这类具有国际视角和未来视野的课程,成为学生学习动力的助燃剂,激发学生家国情怀,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六)继续开发创客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加大创客课程开发的深度与广度,开发更多可供学生选择的精品课程,倡导更多学科教师参与其中,在学科课程中引入、融入创客文化理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以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为抓手,丰富创客课程体系,为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创造更多可能。
(七)进一步落实新高考新课程改革精神,推动教学改革工作,组织开展各类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专题教师培训活动。倡导全体教师更新观念、理解政策、借鉴学习,努力实现教学相长,更好促进师生素质全面提升,办学特色更突出。
附:年度实施计划表
2021年9月—2022年8月年度实施计划表
重点 项目 | 年度目标 | 达成标志 | 责任 处室 | 责任人 |
国家课程建设 | 1.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结合学情突出国家课程建设的实效性。 2.探索“双新”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3.落实“五育”并举的课程实施方案。
| 1.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课程的学习,科学认定学分。 2.落实“双新”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突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升。 3.“五育”并举教学成果突出。 | 教务处
| 教学校长 教务主任
|
校本课程建设 | 1.丰富校本课程体系,完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2.构建以校本课程为主的“发展课程体系”。 3.以点带面,以社团活动为抓手,打造特色校本课程。 | 1.开发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校本课程“超市”。 2.开展校本课程教师培训,提升校本课程实施质量。 3.校本课程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学生自主参与度明显提升。 | 教务处
| 教学校长 教务主任
|
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建设 | 1.完善学校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 2.加强生涯规划专任教师培训,提升生涯规划课程质量。 | 1.使学生认识生涯规划课程的意义。 2.在学生中开展“学生生涯规划”培训。 3.形成科学的课程评价实施方案。 | 教务处 | 教学校长 教务主任 |
2022年9月—2023年8月年度实施计划表
重点项目 | 年度目标 | 达成标志 | 责任 处室 | 责任人 |
国家课程建设 | 1.突出国家课程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2.结合国家课程建设,突出基于学情的课程开发。 3.“立人教育”理念融入学科教学。 4.实现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 1. 建立完善的课程资源开发体系。学科课程资源体现学校教育理念,包括显性(如教科书、资料等)和隐性(如学生成长方式、成长环境等)、课内和课外、专业和综合互相融通的课程资源,满足师生的发展需要。 2.教师在“立人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完善发展课程体系,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升,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品质,为终身学习奠基。 | 教务处
| 教学校长 教务主任
|
校本课程建设 | 1.整合并完善已开发出的校本课程。 2.继续开发校本课程,将校本课程建构成分层、分类、多向、综合、特需等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 1.建立符合学校文化精神,有严谨逻辑关联,涵盖必修、选修课程的学校课程体系。 2.研发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和教学监测方法。 3.学生的校本课程学习质量明显提升。
| 教务处 | 教学校长 教务主任 |
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建设 | 1.深入开发生涯规划课程,落实核心理念,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意义。 2.组建专业的生涯规划指导社团。 | 1.能够科学引导学生树立符合个人特点的目标与理想。 2.组建生涯规划指导社团,为学生成长带来有针对性的指导。 3.学生基本能掌握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专业知识与技能。 | 教务处 | 教学校长 教务主任 |
2023年9月—2024年8月年度实施计划表
重点 项目 | 年度目标 | 达成标志 | 责任 处室 | 责任人 |
国家课程建设 | 1.“双新”背景下的立人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国家课程建设与校本课程开展有机融合。 2.课程实施精准化,学生发展个性化。 3.课程建设科学规范,很好的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特色发展与质量提升。 | 1.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师生参与课程建设,形成完善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教研制度和教师专业发展体系,课程实施提质增效显著。 2.课程建设成果突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显著,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 教务处
| 教学校长 教务主任
|
校本课程建设 | 1.在完善校本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精品校本课程。 2.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科学规范,评价方案完善科学。 | 1.打造出具有学校特色的精品校本课程,学生核心素养显著提升。 2.在全校形成布局合理、灵活多样、特色鲜明、评价多元、满足需求的多样化特色化校本课程发展格局。 | 教务处 | 教学校长 教务主任 |
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建设 | 1.研发高质量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2.培养专业素养突出的专业教师。 3.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精品化生涯规划指导课程。 | 1.学生具有全面发展、自主发展的理念;学生具备生涯规划能力,课程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2.学校拥有科学高效的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 教务处 | 教学校长 教务主任 |
第五部分发展规划目标达成的保障举措
一、组织保障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具体实施“三年规划”的全程管理,各分管领导、处室、教研组具体落实,全员参与。各有关部门要在学校统一领导下,按照三年规划的部署和要求,每学期专题研究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对规划进行调整和修正的意见,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以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较好达到预期的目标。
组 长:校长
副组长:书记及校级领导
成 员:中层干部
2.成立由党委、工会,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等成员组成的监控小组,每学期对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写出评估报告交教代会审议。
组 长:书记 副组长:副校级干部
代 表:工会代表2人 (家长代表 5人)
二、制度保障
1.规划实施实行分工负责制,由校长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具体目标和主要工作分解到部门实行专人负责,要求相关部门制定规划实施的年度计划。
2.完善考核、奖惩制度。要将三年规划目标达成情况纳入考核范围与奖惩挂钩。
3.运用学校已有的制度或者根据需要制定新的制度和政策,形成规划实施的导向机制。坚持做好自我评价和反思,及时调整规划和改进工作。
4.完善学校民主管理制度,教代会制度;健全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确保管理的规范、民主、科学、高效。
5.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各级岗位责任制、教师聘任制、绩效工资制,科研成果与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制,完善校本研修制度。
三、后勤保障
学校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教师科研、教师培训、新课程改革、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争取支持,接受监督
1.积极主动的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帮助,接受他们的指导。积极争取家长社区的监督、支持和帮助,形成长效的机制。
2.学校发展规划的落实、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专家的监督和指导,学校将虚心听取有识之士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实现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
2021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