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资讯-课题研究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以商品谷物农业为例 王丽平
分类:课题研究 点击:4494 次 发布:2020-11-03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以商品谷物农业为例
教材来源:普通高中《地理》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内容来源:高中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
主 题: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课时安排:共2课时,第2课时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设计者:王丽平/郑州市第十一中学
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标解读
内容标准: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行为动词:举例说明
核心知识: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农业地域是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由于世界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农业生产条件也不尽相同,再加上不同农作物和动物的生长习性也千差万别,因此就会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地域类型不同,其生产特点也就不同。
本条标准的核心知识是“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即要求学生运用农业区位理论对农业地域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进行分析。行为动词“举例说明”则要求通过具体的、典型的农业地区实例来剖析、解释其农业地域特点形成的原因。“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是对典型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具体分析的体现,“农业地域类型特点”是因地制宜、合理区位选择后所呈现出的典型农业地区的发展状况。能否用具体的农业地区实例说明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形成条件、能否用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形成条件都是评价判断学生能否达成本条标准的依据。鉴于此,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能较好的完成本条标准的学习,即先给出具体的农业地域类型实例,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得出该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再让学生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影响该地域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做全面、深入的剖析。
混合农业、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等都是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它们具有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虽然它们分布在世界各地,但在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生产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因此宜选择某一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其中尤以美国的中央大平原最为著名。美国的中央大平原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便捷的交通运输优势、发达的农业科技推广系统、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条件和广阔的市场,这一切的优势使其成为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的典范。本节选取美国中央大平原商品谷物农业这一典型案例,在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得出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平原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逐条剖析和综合比较,理清该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形成的条件。同时,将我国三江平原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与美国中央大平原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进行对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与美国中央大平原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进行对比,进一步理解不同农业地域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形成条件,使学生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形成条件分析的方法和思路。
2.教材分析
农业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也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完《农业的区位选择》和《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之后而展开学习的,是前一部分内容的延续,是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子课题,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利用图表文信息,分析农业区位能力的典型案例。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其商品谷物农业也最为典范,教材选择美国作为商品谷物农业的典型区域进行分析,运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说明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本节内容也为后边《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和工业区位分析的学习提供了分析思路和方法。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到世界和中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知识,大致知道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但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解。高中阶段学习的农业问题,将集中在农业的区位问题上,通过考察农业区位问题,学会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思考农业问题。由于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城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少直接的农业生产体验,所以在教学上引用大量的文字、图片和视频材料,还原农业生产景象,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1.观看大平原农业生产的视频资料,说出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和生产特点。
2.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并分析这些区位条件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3.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松嫩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区位条件。
【评价任务】
1.观看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生产的视频资料,说出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归纳总结其生产特点。
2.结合美国中央大平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其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并理解这些区位条件对商品谷物农业的影响。
3.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结合松嫩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理条件,分析其农业地域形成的区位条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学评价 | 设计思路 |
情境导入 | 1.出示三张PPT,分别从土壤、位置、特产三个方面展示、描述美国的中央大平原,并出示相关的图片。 2.播放视频,从农业发展的角展示美国中央大平原发达的农业。 | 1.观看图片,聆听教师的描述。 2.调用储备知识,依据提示推断老师所描述的区域,并自由回答。 | 能够根据文字描述和图片提示,能够准确的指出今天所要研究的区域和产业——美国中原大平原的农业。 | 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描述和图片中找出中央大平原的主要农作物, 导入本节教学内容。 |
展示学习目标 | 1.出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2.通过简洁的语言阐述本节课的目标和学习的主要内容。 3.板书:本节课的标题《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以商品谷物农业为例》。 | 认真阅读学习目标 | 知道本节课所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 | 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与目标,把握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 |
体验发现 | 1.提出问题:说出美国中央大平原的农业生产特点。 2.播放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生产的景象视频。 3.引导学生说出商品谷物农业的定义。 | 观看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生产的相关视频,归纳总结其农业生产特点。 | 能够概括出中央大平原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和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的生产特点。 | 通过观看视频增加学生对农业的直观体验,根据视频材料总结出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特点,达成学习目标一。 |
合作探究 | 1.提出问题:美国中原大平原为什么会形成商品谷物农业的农业地域类型? 2.将学生分成2个小组,发放资料包一:美国农业分布图、美国地形图、北美气候类型图、世界主要黑土分布区图、美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美国主要工业城市分布图、美国路网密度图。 3.组织小组讨论和展示,深入到学生中去,参与讨论、指导讨论,把握时间5分钟。 4.板图:美国轮廓图 5.点评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完善讨论结果,给学生以准确的答案。 6.板书:将区位条件标注在美国轮廓图中。 | 1.两个小组结合资料卡的内容分别讨论美国中央大平原商品谷物农业形成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小组整理总结讨论结果,并派代表上台展示。 | 1.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学会与别人合作,发表自己的看法,虚心听取同伴的意见。 2.能够准确总结归纳美国中央大平原商品谷物农业的自然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缺位条件。 3.能够用准确的地理学科语言阐述讨论成果。 | 通过案例分析,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地理信息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总结美国中央大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达成学习目标二。 |
读图思考 | 1.出示一般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的图片。 2.提出问题: (1)哪些区位条件有利于提高产量? (2)哪些区位条件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3)哪些区位条件有利于提高商品率? | 1.阐述一般商品谷物农业所具有的区位条件。 2.思考回答自然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商品谷物农业的影响。 | 1.能够准确找出区位条件与生产特点之间的内在关系。 2.理解这些区位条件对商品谷物农业的影响。 | 通过让学生读图思考,深入分析,这些区位条件对商品谷物农业的影响,达成学习目标二。 |
学以致用 | 1.组织开展“我的农场我做主”活动,将分别位于松嫩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两块土地分给学生。 2.发放资料包二:松嫩平原地理条件图、长江三角洲地理条件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 3.分析当地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说出当地的农业地域类型。 | 1.两个小组结合资料卡的内容,分别讨论松嫩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地域类型,分析其区位条件。 2.小组整理总结讨论结果,并派代表上台展示。 | 能够运用农业区位分析的方法,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入手,得出松嫩平原可以进行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长江中下游平原可以进行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 | 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美国中央大平原商品谷物农业案例的学习,迁移应用分析其他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区位条件,达成学习目标三。 |
课堂小结 |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在导学案上总结本节课的内容,画出知识框架图。 | 学生系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方法,谈感悟。 | 能够根据所学内容,勾画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图。 | 总结、升华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发展的实质就是因地制宜。 |
检测反馈 | 1.出示检测反馈资料,要求学生在3分钟之内完成; 2.观察学生的学习效率。 3.听取学生的答案展示。 | 1.认真完成检测反馈练习。 2.积极展示答案,听取老师和同学们的补充和纠错。 | 能够快速准确的完成相应的练习,理解题目所要考察的知识点,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 1.检测反馈的练习都是围绕学习目标设计的。 2.题目少而精,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
【检测反馈】
下图为四个国家某年粮食作物生产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甲国农业生产特征相似的国家是( )
A.印度尼西亚 B.美国 C.南非 D.巴西
2.丙国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
A.大牧场放牧业 B.混合农业 C.季风水田农业 D.商品谷物农业
3.下图为美国和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东北部和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结构的共同之处是___________。两个地区从农业的地域类型看,都属于___________。
(2)影响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东北地区种植水稻主要的不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表为美国和我国东北玉米带的比较:
项目 | 美国玉米带 | 中国玉米带 |
纬度 | 37°N~45°N | 42°N~46°N |
地形 | 平原 | 平原 |
土壤有机质 | 3%~6% | 2% |
降水量(mm) | 500~700 | 450~650 |
无霜期(天) | 160~200 | 130~145 |
玉米面积比重 | 50% | 50%~60% |
玉米单产 | 7500 kg/公顷 | 6750 kg/公顷 |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两地玉米单产相比较,美国玉米带高于我国玉米带,原因有哪些?
自然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经济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3.2.2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以商品谷物农业为例
【教学感悟】
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是人文地理中的经典内容,要想把经典内容上成经典课,对于老师的要求非常高。本节课老师充分挖掘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通过美国中央大平原的区位条件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分析的方法和思想,呈现出以下几个两点:
第一,三维目标融合,学习目标设定恰当。本节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老师根据学情、依据教材,紧扣课程标准行为动词和行为条件,充分解读课标,制定了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学习目标。
第二,本节课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层次、脉络清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教学环节都指向了具体的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有效性非常的强,既保证了课标的达成,也保证了学生学习的有序和有效性,充分的体现了“标准——教学——评价”一致性的教学思想。
第三,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从讨论到展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课堂的探索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发现能力,“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学生主体性体现的淋漓尽致。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的作用有机结合。预期学生能达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
第四,学科思想贯穿始终,学科思维训练充分。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本节课充分培养学生农业区位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分析中央大平原农业的区位条件、松嫩平原的农业区位条件,
本节课是地理思维训练的典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