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资讯-原创作品


学习生命语文,拓宽语文生命------读熊芳芳老师专著有感(杨增勋)


分类:原创作品   点击:1645 次  发布:2020-11-03


近段时间,我有幸拜读了熊芳芳老师的部分作品,读熊老师的书我是从教学实录读起的,毫不夸张地说,当我看了她的第一篇课堂实录时,就被深深地吸引,心甘情愿地变成了熊老师的粉丝。

我看的第一篇课堂实录是《<西游记>整本导读》。新课改强调整本书阅读和学习任务群,虽然在各类培训和一些杂志上接触过这些内容,但是相关课例见到的并不多,到底如何实施还是摸不着头绪,所以当看到熊老师书中有这样的一节实录时,真是如获至宝。

这节课让我最为震撼的是熊老师惊人的知识量,在这节课中熊老师用到的作品有玄奘弟子辑录的《大唐西域记》《三藏法师传》、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还有电影《大圣归来》,而在熊老师的教学设计说明中引用到的更有《希腊神话》、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陶行知的《创造宣言》等,这样广博的知识积累使得熊老师对文本的解读非常深入,在这样的基础上,她的课堂设计精巧新颖,课堂掌控更是从容自如,一堂课下来非常生动地立起了唐僧和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探索了《西游记》的主旨,更重要的是她成功点燃了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热情,激发了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可是震撼之余却也让我有些慌乱,因为这样的课让我感到力不从心,想要模仿却深知没有深厚的积累这是无论如何模仿不来的。很巧的是,当我在网上搜索熊老师更多的课堂实录时,看到了一份熊老师列出的她读书的书单,囊括了文艺学、美学、哲学、史学、随笔传记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百余本经典著作,这让我好像看到了一些光亮,我想,学习熊老师的课,大概就应该从读书开始,而这份书单既是参考也是一种鞭策。

接下来我又看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狐狸的窗户》《寒风吹彻》《“孝”是还“爱”的债》《让我们看一场电影吧》《一个文官的死》《我有一个梦想》《像山那样思考》《阿长与〈山海经〉》等课堂实录,除了惊叹于熊老师惊人的阅读量,最突出的感受有三点:

首先就是专啃硬骨头。看了熊老师的书,发现她讲的很多课都是我们平时处理起来难度比较大的,比如整本书阅读,从哪里入手,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庞杂的内容如何取舍等等都是上好整本书阅读的困难,而到了熊老师那里,这一切好像都不是问题。《<西游记>整本导读》中,熊老师通过广告引起讨论,总结了故事情节,然后又通过一个人的故事《三藏法师传》,三个人的故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四个人的故事《西游记》以及电影《大圣归来》的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唐僧的人物形象,感受《西游记》的真情和真理。接着通过分析《西游记》中唐僧和孙悟空的哭比较了两人的形象,加深对作品的认识。一切都那么地自然流畅,课堂轻松幽默又充满智慧,一节下来学生意犹未尽,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读原著,真是让人拍案叫绝。再比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和《我有一个梦想》文章很好理解,但很难讲,所以我在教学中往往处理比较简单,而熊芳芳老师则充分联系历史和现在,将文章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充分挖掘;《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样阅读难度较大,一节不易处理的文本熊老师不仅很好处理了文本本身,还引入了《荒野的呼唤》进行比较……从这些篇目足能看出熊老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是多么的精益求精,对教学的探索和思考从来没有停止。

第二是文体意识,熊芳芳老师在教学中特别重视文章哲理的挖掘,但并没有忽视对文章技法的分析,她非常注重文体特点,将文章的语言、写作技巧的分析和哲理挖掘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正如潘新和教授所言“阅读和写作都是文体思维。只想言语表现与存在的阅读教学,在言语智能层面,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体式感’‘文体感’。要让学生明白,某一文体是什么样的”,因为“教学的任务不是破译文本‘说什么’,这是一般人都读得出来的;而是要破译作者‘怎么说’——为什么要这么说,要把文本背后一般人看不见的秘蕴揭示出来”。探索把握这些“秘蕴”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文体感”,要由“阅读本位”教学发展到“写作本位”教学。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规律,只有弄清楚了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规律才能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的构思、表达有什么好处,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的文与质。熊老师正是这样,抓住文体特点,引导着学生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写作方法等入手,细细品出每一篇文章独特的味道。

比如《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是一篇幽默散文,通过塑造一头特立独行的猪的形象,反应对人生的思考。熊老师上来就是通过文体切入的,她先问学生读过这篇文章有什么感觉,学生很准确的捕捉到了文章的幽默风趣、尖锐讽刺,接着熊老师就抛出问题“作者用了那些表现手法,或者说,从哪些角度表现了它的‘特立独行’呢?”又追问“除了对比反衬之外,作者更多的篇幅却是浓墨重彩地在如何表现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呢?”“那我们就来看看作者的描写,看看它有什么独特之处。他会些什么别的猪不会的事情?”看起来随意的几个问题,直指王小波的创作风格和文章的写作手法,使学生明白了文章幽默讽刺的效果是如何实现的,同时为分析文章的哲理做好了铺垫。

第三是既能将书读厚又能将书读薄。

近两年的高考题越来越灵活,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扩充知识面是我们高中阶段必须要做的事情,那么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恰当的补充挖掘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教学中,熊老师引入了杰克·伦敦的小说《荒野的呼唤》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来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将单篇文章的主旨向更为普遍的哲学心理学的规律升华”(孙绍振),而在对人不如猪的理解上,学生是存在问题的,熊老师竟然用到了毕淑敏《我的五样》,王小波《怀疑三部曲·序》、《我的师承》,穆旦《苍蝇》、《葬歌》、《冥想》让学生对照阅读,并用阿多诺“在错误之中没有正确的生活”来总结点睛,熊老师利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恰当地引入课外素材,将教材讲厚,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处。诚如潘新和教授所言“她以宽广、博大与深刻,猛烈撞击人类、社会的精神命门”,看她的课堂永远不知道会有怎样的惊喜,像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

将书读厚固然不易,它需要广博的积累和深入的思考,而将书读薄却更为宝贵。熊老师在这点上做得十分出色,她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和深入的思考常常能让她一语中的,比如课题的概括:《绝处逢生——<寒风吹彻>的灵魂低语》《所有的大人都是变坏了的孩子——<狐狸的窗户>》《奴性生命的“负觉解”——<一个文官的死>》《冷峻面孔下最深处的柔情——<阿长与《山海经》>》……提纲挈领,直中要害的标题彰显了浓浓的人文意识和犀利睿智的哲学思考,抓住了文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成为了学生解读文本的钥匙。正是因为熊老师对文本有了这样深入的解读,所以在课堂上,她总是能很好的掌控节奏,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又能让课堂主线明晰,常常三言两语甚至是一句话,就能使学生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惭愧的是好多书买了之后还没有读,我会好好利用这个假期,认真读书学习,来丰富自己的语文生命,让课堂焕发出人文气息的盎然生机和活力。

文档预览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