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资讯-课题研究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案例 付照炜
分类:课题研究 点击:3356 次 发布:2020-10-30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案例
作者:付照炜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高人教版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一部分——甲午中日战争。从中国历史看: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促使国人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从教材编排看:上承洋务运动,下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起承上启下作用。从高考频率看:近三年全国一卷都有涉及:16年考背景,17年考战后留学日本潮流,18年考战败原因。从当今现实看:近些年,中日关系始终是一个热点问题。因此,本节课相当重要。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主要针对高一学生。高一学生经过初中学习具有一定的历史储备,但历史分析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有待提高。课前对学生调查,发现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感兴趣,并对战争过程有所多了解,但对战败原因和对中国的影响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解。
【教学目标】
1、搭建时空,创设情景,分析甲午战争爆发背景,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2、图文结合,史料实证,探究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培养学生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客观评价甲午战争对中国影响,培养学生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4、学习认知,体会感悟,了解甲午战争日本侵华史实及中国军民反抗斗争精神,体悟“国殇”与“民醒”,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原因
【教学方法】
教法:情景创设、史料分析、小组讨论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入新课】
导入:播放视频《洋务运动》。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实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为的梦想。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想以此实现富国强兵之目的。然而,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却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同时也宣告了洋务派富强梦的破灭。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国殇与民醒——甲午中日战争。
(设计说明:以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以”梦“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开篇即营造一种家国情怀的气氛。)
【新课讲授】
第一部分——梦之噩(背景)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当我们在进行洋务运动以实现复兴梦的时候,日本在干什么?
(学生回答)
日本也在进行着一场改革。1868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其国内资源短缺、市场狭小,无法满足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日本急需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在此基础上制定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可见,日本心中也有一个梦——一个对外扩张的梦。
那么,何谓大陆政策呢?1823年佐藤信渊在《宇内混同秘策》中宣称:“皇大御国,乃大地最初成立之国,是世界万国之根本。故其根本确立之时,则全世界悉为郡县,万国君长皆为臣仆。提出先攻取满洲,然后“经略”整个中国的大陆政策,主张以神道教来“宇内混同”。” 甲午战争前夕,日本明治时期战略文化的代表福泽谕吉连续发表时事评论。在《福泽谕吉自传》中,他主张日本“杀尽朝鲜京城的支那兵,海、陆大举进入支那,直陷北京城”“蹂躏支那帝国四百余州”,其观点成为明治维新的思想动力之一。
由此可知,所谓“大陆政策”,其实就是日本在东亚大陆进行侵略扩张的计划书:第一步吞并台湾,第二步吞并朝鲜,第三步吞并满蒙,第四步侵占中国,第五步称霸亚洲,第六步称霸世界。真可谓:日本虽小,但野心不小;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既然日本蓄谋已久,那为什么非要等到1894年呢?
(学生回答)
当中国的富强梦与日本的扩张梦发生碰撞的时候,战争必然爆发。1894年,朝向发生东学党人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镇压,日本趁机向朝鲜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面对日本在朝鲜的蓄意挑衅,清政府在干什么?
(学生回答)
面对紧张的朝鲜形势,清政府没有积极备战,反而寄希望于西方列强的调停。
此时的列强会调停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此时的西方列强,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处于向帝国主义的过渡时期,对日本采取纵容和默许的态度,这个和“片面最惠国待遇”也有很大关系。因为只要日本侵略中国,只要清政府于日本签订条约,列强即可利益均沾。不劳而获,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这是贬义)
在这四方面背景里面,日本方面是根本原因,朝鲜的东学党起义只是借口,是一个导火线。
(设计说明:以四个问题的方式,架构时空观念,引导学生思考,逐步深入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背景。对日本方面的分析,涉及唯物史观的运用;对朝鲜方面、清政府方面、列强方面的分析,将家国情怀素养有机地融入进去,学生在此即可感受到清政府的腐败及列强侵略中国的险恶嘴脸。)
第二部分:梦之碎(经过)
1894年7月,日本海军在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日本不宣而战,甲午战争爆发。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阅读课本第58页到59页第一段内容,并结合屏幕甲午战争示意图,指出甲午海战的几次主要战役。
(学生总结回答)
在战争的过程中,有些官员谎报军情,也有一些官员临阵脱逃,但也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幻灯片播放图像:左宝贵、林永升、邓世昌等。他们为保家卫国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就像一颗颗亮晶晶的星星,璀璨黑暗的星空。鲁迅先生曾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心了吗?》中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正是中华民族傲然不屈的脊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甲午战争前,中国的人口是日本人口约10倍,国土是日本的30余倍,经济总量当是日本的8倍,并且还有强大的海军力量。中日有明显的实力差距,所以,很少有人相信日本会战胜中国,就连日本自己也觉得侵略中国是一场赌博。16年高考的时候就考到这个地方。
展示(2016年全国卷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战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受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国力和军力均占优势的中国为何会败,为何会败得一塌糊涂?
(学生思考)
我们先看甲午战争前中日双方的军费开支情况。通过图示我们很容易发现:甲午战前日本军费投资远远高于中国,是中国的2倍甚至在89年的时候能达到6倍。日本天皇每天只吃一顿饭也要发展海军,还拿出皇室内务费30万元补助海军,而掌握中国朝政大权的慈禧太后60岁大寿,修建颐和园,却挪用军费,耗资3000万两白银。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清政府如此之腐败,非常不重视军队建设。致使日本海军购买新舰,配备速射炮,提高战斗力的的时候,中国却多年没再添置一艘新舰。
我们再看中日海军机构图。中日海军领导机构有何不同?这和中国战败有何关系?
(学生回答)
中国当时有四只海军,但参战的主要是北洋舰队,其他海军呢?隔岸观火、拒不合作。每一支海军隶属于不同的地方,可以说是地方大员的私人武装,是他们周旋于朝廷的政治资本。他们有一种损他保己幸灾乐祸的心理,这是清廷派系斗争的一种表现。就拿北洋和南洋舰队来说,北洋舰队属于李鸿章的淮系,南洋舰队属于曾国藩的湘系。中法战争时,北洋水师没有支援南洋水师,甲午战争,南洋舰队自然不会支援北洋舰队。大敌当前,各派系没有精诚合作,相反却明争暗斗、避战自保,这正是封建王朝统治之下官僚腐败的一种表现。就像亲历这场战争的英国人泰莱感叹:“此役非中国与日本之战,实是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战。”李鸿章也曾无限感慨“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
腐败的背后是制度,制度的背后是体制。1876年李鸿章会见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时,两个人的一番对话颇为引人深思。从两人的对话里边你能发现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日本学习西方完全是主动的,而中国的改革却是迫不得已。只要能小修小补苟延残喘就绝不进行深化改革。所以,日本学西方是全方位的,而中国学西方只是停留于器物阶段。德国首相俾斯麦说过的一段话很好的揭示了中国战败的根源。中国之败,实属体制之败。中国败给日本,是一个落寞的封建王朝败给一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中国和日本。这是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对外宣传的两张照片。这两张照片是真的吗?侵略者真的是在造福中国民众吗?当然是假的,这是日本舆论宣传的一种策略。
早在甲午战争前,日本就很重视舆论宣传。我们看两段材料。
与日本相比,中国舆论宣传却被动得多。清政府缺乏近代宣传的理念。这种落后,实属观念之落后。2018年高考题就考到这个地方。请看题。
展示2018年高考题:(2018年全国卷29)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外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我们再看两国民众对待战争的态度。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中国民众民族意识的淡薄实在令人震惊,而日本民众却是在军国主义的蛊惑之下,狂热冲动,这实际上是一种扭曲的民族意识。民族振兴固然必要,爱国主义固然可贵,但一个国家的发展怎能建立在侵略与奴役别国的基础之上呢?
通过以上讲解,我们能否能总结一下中国战败的原因?
(学生总结)
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方面:政府腐败、体制掣肘、观念落后。
(设计说明:讲解甲午战争中林永升、邓世昌等人的英雄事迹,让学生认识先进中国人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勇气,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同时借助大量史料,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让学生感知到清政府统治的腐败、民众民族意识的淡薄及封建政治制度的衰败,以此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反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热爱和平等价值观引领和教育。)
第三部分:国之殇(危害)
甲午战败,一个庞大的泱泱大国,败给一个弹丸小国。不仅战败,还败的如此之惨。当日本占领旅顺大连时,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杀害无辜百姓两万余人,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其状惨不忍睹。威海卫战役更是全军覆没,曾经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荡然无存。被日本掳去的镇远305mm主炮炮弹,至今仍陈列在日本,用以羞辱中国人。甲午战争,对中国来说,是痛、是辱、是殇。
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9页第2段,找出马关条约的内容。
第一条: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当割台的消息传到台湾,台湾民众奋起抵抗,从1895年5月~10月,共抗击日军50000余人,打死打伤32000余人,击毙北白川宫能久亲王与山根信成少将。在日本统治台湾的半个世纪里,台湾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割地给日本,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破坏,也进一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是时人画的一幅《时局图》。有人看了这幅图说中国是个200。意思是个动物园,中国变成了动物的乐园,但这些动物却并不乖,他们想把中国给撕吃了。
第二条: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同学们还记得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吗?(学生一起回答)我们发现,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逐渐深入中国内地。
第三条:赔款日本军费2万万两白银。其实日本战争花费只有6097万日元。同学们翻到课本第61页,看学习延伸的内容并就问题展开讨论。(讨论时间3分钟)
(学生讨论并回答)
①日本从中国获得的赔款总额相当于日本四年的财政预算额,是中国三年的国库收入。为支付赔款,清政府加强对对人民的搜刮,激化社会矛盾。同时,为了赔款向欧美列强大举借债。这种政治性贷款属于列强资本输出的方式之一。中国经济因此倍受摧残。而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起步较晚,这笔钱无疑促进了日本的资本原始积累进程。
②日本把这笔巨款的绝大部分用于发展军事力量。这在客观上使日本军队的实力暴增。以海军为例,甲午战争时中日海军实力大体相当,日本略占优势;但在10年之后的日俄战争中,日本海军打败俄国海军,已经俨然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之林。日本在日俄战争以后被承认为亚洲乃至世界军事强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日本甚至名列世界五强之一。
③日本皇室获得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赔款作为天皇支持日本海军建设的回报。这一点显示了日本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统治格局,是日本政治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表现。
④教育基金虽然比例不高,但总额仍然巨大,将近1160万日元。这笔钱帮助日本在20世纪初迅速实现了六年制的小学义务教育,为日后日本教育兴邦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末以后,中国与日本的差距越拉越大,主要表现在政局混乱、教育落后、人才凋敝、国家军事实力与列强相比不堪一击等等。而日本凭借甲午战争赔款大力发展军事和教育,效果良好,因此,“中日关系逆转始自甲午战争”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第四条: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其他列强也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利益均沾条款,在中国纷纷设厂。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要求瓜分世界进行资本输出的要求。其产品免收内地税,形成不正当竞争,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
总之,《马关条约》地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地方只提到半殖民地化,没有提到半封建化?为什么?(表现出茫然)半封建化是指在原有的完全封建社会出现了资本主义因素,这是历史的进步;而半殖民化是指一个完全的主权国家主权逐渐沦丧,这是历史的沉沦。从这一点我们不难发现,《马关条约》对中国危害至深,真是国之大殇。
(设计说明:本部分试图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逐条分析其带给中国的危害。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与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对比,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讨论赔款对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使学生更加充分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灾难,在加强学生历史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第四部分:民之醒(影响)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曾说过:甲午战争对中国是深重灾难的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梁启超也曾说过:唤起吾国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学者钟文博在《甲午战败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成》之说:“著有《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的石约翰先生(John E.Schrecker)曾对《清季外交史料》(1875~1911)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他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禁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战争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到1902至1910年间,每百页出现次数高达22次之多。”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又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上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
1896年春天,《马关条约》签订一周年时,谭嗣同赋诗一首,借助春愁表达自己面对国土沦丧的忧伤,同时也开启自己“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思考。(学生朗读)
甲午战败,马关之辱,曾经的富强梦被小日本击碎,中国人之前那种从容自信的心理彻底崩溃,举国皆哭、痛心疾首。痛定思痛,中国人开始重新观察周围的世界,重新评估自己的地位和能力,重新思考自己该走的道路。
那么,中国何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同学们阅读材料,看看能找出哪几种救国方案。
(学生回答)
甲午海战,日本真的胜利了吗?
(学生思考)
甲午战争助长了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把日本的经济拖上了战争的轨道,把日本的民众置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的轰炸之下。从这个角度来说,甲午战争对日本也是一种灾难。总之,战争是伤、是痛、是人类的灾难,今天生活在和平的环境,我们更应该珍惜和平、远离战争。
最后送给同学们四句话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明羞知耻,鉴往知来;忆昔知福,励志知责。
(设计说明:从谭嗣同的《春愁》一诗入手,让学生感知当时先进的中国人面对“亡国灭种危机”的悲愤以及对“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思考,并借助史料,让学生认识到甲午中日战后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从而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最后抛出“甲午中日战争,日本真的战胜了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对战争进行反思,进一步升华本课主题,使学生树立珍惜和平、远离战争的意识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意志,从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