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资讯-课题研究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 陈晓飞
分类:课题研究 点击:1618 次 发布:2020-10-28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
郑州十一中 陈晓飞
一、学习内容
本节课是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氧化剂和还原剂》第三课时的内容。在前两个课时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分析参加反应的各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是否有变化,建立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并探讨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通过分析参加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所承担的角色,建立起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了解了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本节课主要是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氧化还原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建构起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核心思想。为下一章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理论基础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但由于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基本理论,对氧化还原知识还不能熟练运用,加上实验设计能力有限,导致他们可能对Fe2+与Fe3+的相互转化的探究实验会遇到困难,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
三、学习目标
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化学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并对本节课作了如下要求:结合真实情景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依据课标要求,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以发展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素养。
1、通过实验探究,掌握Fe、FeCl2 、FeCl3的化学性质,并会书写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发展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
2、会设计Fe2+与Fe3+相互转化探究方案,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得出正确结论,之后构建铁三角转化模型,运用模型解释化学问题,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
3、了解铁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应用;并能够运用本节所学化学知识对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做出合理判断,提升社会责任素养。
【重点】探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及掌握Fe、Fe2+、 Fe3+ 的相互转化关系。
【难点】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和验证物质的性质及实验方案的设计。
四、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 | 实施说明 |
1.启发引导法 | 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明确:预测—实验验证---归纳总结是探究物质性质的科学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及创新能力。 |
2.实验探究法 |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探究意识。 |
3.分组讨论法 | 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很好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更能进一步取长补短、拓展思维。 |
五、教学流程
课堂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1 情境引入 | 中国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沏一壶香茶,促膝而坐,畅谈古今中外之趣事。历来都受到了文人墨客的青睐。 演示魔术“变色茶”。 | 观察神奇的魔术“变色茶”,并发出惊叹。 | 在舒缓的音乐中渲染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探索新知的科学殿堂。 |
2明确任务 | 1.图片展示铁及化合物的样品。 2.用多媒体以表格的形式把所要探究的内容呈现出来。 3.引导学生预测0价、+2价、+3价的铁的氧化性、还原性。 | 1.分类:观察铁及其化合物的颜色、状态,并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2.预测 :0价铁具有还原性;+2价的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3价的铁具有氧化性。 | 引导学生观察铁及其化合物的颜色、状态。并依据铁元素化合价进行分类。之后预测0价、+2价、+3价的铁的氧化性、还原性。并且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我们以金属铁、氯化亚铁、氯化铁为例进行探究。 最终以表格的形式把所要探究的内容呈现出来,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听课,明确目的。 |
3 构建探究基础 | 提出两个思考问题。 1、如何验证物质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 2、如何检验Fe3+?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突破,引导学生阅读课本54页方法导引,组织小组讨论。
第二个问题,首先提问学生已知的Fe2+ 和Fe3+的检验方法,总结并实验演示:在2支试管中各加入5mlFeCl2溶液和FeCl3溶液,各滴入几滴KSCN溶液,观察现象。在此,引入了 Fe3+的科学检验方法。 | 1.思考:结合“方法导引”,小组讨论最终达成共识:验证物质具有还原性,让其和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发生反应,使其化合价升高通过实验验证化合价升高的产物。同理验证物质具有氧化性。 2.回答:回顾之前学过的检验Fe2+ 和Fe3+的方法,并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 3.观察:认真观察老师演示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可以用KSCN来检验 Fe3+。 | 在此环节学生收获了方法支持和知识支持,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本节课重难点突破奠定了基础。 |
4自主探究 | 1.本环节设计成了开放式的探究活动。在接下来的15分钟,引导各小组先将工具栏中提供的试剂进行分类,然后挑选出本组最感兴趣的试剂进行探究实验。 2.在实验前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小组分工合作:设计方案,记录现象,填写学案②实验过程中试剂的取用量及实验的规范操作。 学生实验过程中巡回指导、发现问题、规范要求、解答疑难。 | 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自主的实验探究。 1.讨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根据提供的试剂设计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方案。
2.选择: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试剂。 3.动手实验。
4.总结:根据实验现象总结结论,并以小组抢答的形式进行汇报。 |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达成了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 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个实验方案,教师组织小组进行分享交流和组间点评。 |
5总结提升 | 依据学习目标,引领学生从知识层面、能力与方法层面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拓展提升。 | 1.知识层面:总结完善“铁三角”模型,实现了知识的整体化。 2.能力与方法层面:建构起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核心思想。即分类观、转化观以及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的过程,也建立起了活动探究的“铁三角”,可以分为领导、组织、实施的铁三角,领导又可以分为分工、合作、互助的铁三角,组织可以分为实验的设计、程序、方法的铁三角,实施就可以分为操作、现象、结论的铁三角。 | 通过总结提升,使学生从知识层面、方法与技能层面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进一步得以升华。 |
6 学以致用 | 1.品茶揭秘。 2.生活中的应用(补铁剂为什么要配合维生素C使用?) 3.实验室中的应用(如何保存FeSO4溶液?) 4.工业中的应用(用FeCl3溶液腐蚀铜线路板原理) | 1.理解:茶水变色的奥秘。 2.应用:能够运用本节知识对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 学生通过本节课所学知识能够很轻松的理解茶水变色的奥秘。其他各个方面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学科的社会应用价值及魅力所在,提高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 |
六、教学反思
结合教材的特点,本节课精心设计了6个环节,努力贯彻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积极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将化学核心素养落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