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资讯-发展课堂
万物有理
分类:发展课堂 点击:3712 次 发布:2020-07-11
穆长林,郑州市第十一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教育硕士,河南省教育学会中学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物理学会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优秀辅导教师,全国中学生数理化学科能力竞赛委员会优秀教练员,河南省高中物理竞赛优秀辅导教师,郑州市优质课一等奖,郑州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2018届物理备课组组长。
万物有理
2018年高考,1801班取得了985院校录取近40人的好成绩,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重点院校给我们的优秀毕业生发来了录取通知书。作为物理任课老师,我为同学们取得的成绩感到由衷地高兴。感谢学校领导、年级主任的精心呵护;感谢班主任王伟杰老师的辛勤付出;感谢李宏生、严秀芳、刘政、刘长缨老师的通力合作。回顾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和同事一起研讨的点点滴滴,心中洋溢的满是幸福和快乐。
一、物理之美
万物有理,理中有美,美不胜收。物理学描绘自然界,描绘宇宙空间的简洁、优美与和谐。物理学发展的过程无时无刻不在闪耀着物理学家智慧的光芒,带领学生遨游物理世界是一种美的体验。
从现象美入手,借助基础概念一步步把学生带入物理科学的百花园。欣赏物理现象的多姿多彩,参与物理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本身的快乐,练就创新的本领。
物理之美在于简洁。从地面到太空,竟然遵循同样的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通过测量万有引力常数竟然可以测量地球的质量。一位同学介绍她的学习经验时说:“物理其实没有那么难,看似复杂的运动其实都遵循着简单的规律,找到突破口,寻找到普遍规律,就能化繁为简,会突然间发现那些所谓的难题,只不过是纸老虎。”
物理之美在于和谐。人们发现热力学的两个定律,既适用于微观、宏观的物质运动,又适用于宇观的物质运动,这是大自然最激动人心的美景,是震撼灵魂的最宏伟的交响乐。
物理之美在于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同学们发现公式、规律、数值背后的神奇世界,是学好高中物理的重要切入点。教学节奏适应学生发展水平,教学设计契合学生生活实际,让物理之美融入每天的物理课堂。
物理之美在于应用。广寒宫里的“玉兔”、“嫦娥”不再是美丽的神话,拉格朗日点循行的“鹊桥号”中继星联系着美丽的“嫦娥”。“墨子号”量子卫星分发的量子纠缠令信息不被窃取,“引力弹弓”让航天器加速巡行天际,量子力学把我们带入极速信息时代。因此,马克·吐温感叹说:“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添加一些猜想,就能赢得那么多收获。”
二、精细教学
“深心托豪素,怀抱观古今”。1801班、1802班的同学们个个聪明勤奋,积极上进。要把一群精灵般的孩子,培养成有家国情怀、有世界视野、又极具专业素养的栋梁之才,更需精心规划。躬逢盛世当有远大志向,才能体现人生价值,因此,我常用“仰观日月星辰,俯察山河大地,胸怀梦想追求,服务美丽中国”来激励学生,与之共勉。
关注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取长补短。进入高三年级后,我多次召集同学代表研讨学习方法,交流学习心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我鼓励学生们把自己学习的心得、独特的解题方法、思路、灵感、技巧讲出来与大家分享,让同学们相互借鉴,共同进步。有的同学不需要复杂计算,只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说清高考题的思路,可让心有疑问的同学恍然大悟。
审阅各位同学的试卷,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从符号使用到方程书写规范、从单位使用到方法优化,逐一规范、改进,追求速度更快、卷面更优。
科学教育在于求真、求实。物理观念、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体现在日常教学中,在教材资料中寻找科学性错误是物理课堂的乐趣所在。借助物理知识,我们可以发现机车启动问题中数据失实,看似符合能量守恒定律,实则违背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看到极管半波整流电路中功率虽减半,但电流有效值并没有减半,从而引发关于交流电相位问题的讨论。我们曾分析过一个带电小球到底可以带多少电荷,估算过地球周围大气的重力。每次研讨展示了诸多研究方法和思路,极大地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同学们再看复习资料时不再觉得高深莫测,而是带着理性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复习资料,从中吸收有用的信息,学习好的方法,让资料为我所用。更难能可贵的是,求真、求实在同学们的心中扎了根,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实验教学是科学教育的关键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物理学习能力至关重要。课程要求的分组实验,学生必须在实验室独立完成。弄清原理、操作实验、取得数据、分析误差,学生只有一步步地完成实验,才能从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因此,我坚决反对动画模拟现实可操作实验等观看视频学习实验的做法。高中阶段的实验操作,也许是学生整个人生中仅有的实验操作经历,这对他们今后从事各种工作,会有某种不可替代的启迪作用,对于未来有志于科研工作的同学来说,更是意义非凡。
积累与反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建立错题集(绝妙好题集)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通过练习、测试可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如何,而对于学生个体来说,认真研究错题,主动发现自己知识、方法的缺失更有意义,所以建立错题集是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被同学们奉为学习宝典。有同学在学习心得中谈到,自己之所以能学好物理,是因为不断的积累和反思。坚持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循着一个个坚实的脚步,走出来的是概念严谨、思维缜密、方法灵活的优秀学子。
三、汇聚资源
科技发展为物理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关注科技进展,学习新知识,加强同行交流是一个当代物理教师的必修课。要让课堂中永远有新的惊喜,就要有一双能发现美、发现惊奇的眼睛。
认真研究经典物理教材。《物理学基础》(哈立德等)、《大学物理学》(张三慧)、《新概念物理》(赵凯华)是案头必备的物理参考书。教学中遇到困惑时,研读不同教材可以从对比中找到更优更妙的处理方法。以电磁波传播为例,它在场源区、过渡区、辐射区有不同的规律,有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处理教材中关于电磁波传播方向、电场方向、磁场方向的问题时,就可以得心应手,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容易了。
查阅物理教学期刊是向同行学习的便捷途径。学校图书馆有大量期刊可以借阅,比如《中学物理教与学》、《中学物理教学与参考》、《物理教师》、《现代物理知识》等权威期刊。其中有关物理教学方面的研讨争鸣、高考改革、课程标准、试题研究等,可谓精品荟萃,为中学物理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课程专家讲课改,考试中心讲高考,教学同行讲课堂,物理学家讲前沿。这方方面面的信息汇进中学课堂,课堂自然会如行云流水,精彩不断。
利用网络资源。有疑难上网搜索,可以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获得灵感。
向学生学习。主动和学生交流,如琢如磨,如切如磋。对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记录、及时研讨。然后优化自己的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四、教研合作
2018届物理组团结、创新、充满活力。我们备课组有善于把握教研方向的李洪峰老师,有善于创新的刘自玉老师,有思维活跃、勤于学习的常识、孙永跃、王浩龙老师。我们秉持“教学即研究”的理念,以高效为目的,研讨课程、深钻教材、把握考纲、分析高考方向,我们抓住疑难问题不松手,在研究中感受快乐。
正校级干部刘明臣也经常深入我们的备课组指导工作,他尤其关注新科技与高考的联系。我们研究了2017年世界科技进展,特别是双中子星合并引发引力波这一科技发现,可以联系天体运动中的双星问题;我们讨论双中子星合并的周期、角速度、线速度、能量变化特点及数值运算;我们分析拉格朗日点,研究“鹊桥号”中继卫星的通讯问题,对比电容电路、电阻电路的电磁感应问题,并在5月中旬印发给学生进行专题研讨。值得高兴的是,有三个高考题竟和我们的研究高度吻合。同学们走出考场时那种溢于言表的喜悦,是对我们教研工作的高度认可。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能使学生圆梦高考,作为一名高中老师,我感到无比幸福。
物理课堂应当是有趣的课堂。备课组提倡把实验教学融入日常教学中,能用仪器演示的一定要带上仪器,这样的课堂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悟得彻底,教师的讲解也更轻松、舒心。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也是备课组的重要工作。常识老师通过协作区、郑州市、河南省层层选拔,取得了河南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将于2020年参加全国物理优质课大赛。她在参赛课题《变压器》的授课中,用设计新颖的实验,巧妙地说明了能量(信号)的传输过程、电压与匝数的关系。效果明显,逻辑严密,教学设计新意不断,赢得了广泛好评。孙永跃老师参加了郑州市、河南省以及全国的实验优质课比赛,荣获一等奖。他制作的光的双缝干涉仪器,能从三维空间观察双缝干涉条纹,克服了干涉条纹仅在平面内的局限性。他还设计了光电池-数字表组合测量波长的装置,这套装置思路新奇,测量方便,效果明显。
万物有理,缘理以修道;学子有志,立志以求道;师生有法,循法而探究;团队有力,尽力而育才。享受物理,乐于求学,教学互惠,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