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资讯-教育教学
肖慧老师公开课——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课堂实录
分类:教育教学 点击:4144 次 发布:2016-03-29
【教学目标】1. 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使学生掌握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用原子结构理论初步解释这些规律。2. 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总结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教学方法】1. 通过“活动·探究”,学会运用具体事物来研究抽象概念的思想方法。2. 通过“阅读探究”、“交流·研讨”、“观察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获取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教学用具】1.实验用品:试管、酒精灯、镁带、铝片、蒸馏水、酚酞试液、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等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大家知道第一张周期表是门捷列夫给出的,门捷列夫在编制元素周期表时,曾做出很多大胆的预测,如他预测在铝和铟之间存在一种元素----“类铝”, 并且预测了它的部分性质。4年后法国化学家布瓦博朗发现了这种元素,并通过实验证实了门捷列夫的预测,这种元素被命名为“镓”。【设问】你知道门捷列夫是如何做出如此准确的预测的吗?【过渡】因为他对这些元素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要理解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弄清楚同周期以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索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板书】 第三节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一、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过渡】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来研究同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练习】写出第三周期的元素符号,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交流与研讨】(1)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结构存在哪些相同点和递变性?(2)Na 、Mg 、Al金属元素,在反应中它们的原子易失去电子, Si、P、S、Cl四种非金属元素,它们的原子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大家根据原子结构的递变规律预测第3周期元素的原子失电子或得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学生发言】汇报讨论结果,得出结论【生】从钠到氯,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设问】如何用实验验证你的结论?我们先来比较钠、镁、铝失电子能力的强弱【阅读】教材P21页“方法导引”。 (通过阅读方法导引,学生可获得判断金属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的方法)【小组讨论】1.根据方法导引提供的方法,利用书上所给试剂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对Na、Mg、Al失电子能力强弱的预测。2.小组发言后,讨论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最终确定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方案。【生】钠、镁、铝分别与水反应;钠、镁、铝分别与盐酸反应;检验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弱。【师】大家设计的实验都是合理的,为了提高效率我们两两进行比较,根据操作简单、方便的原则我们确定以下实验方案【实验探究】1.钠、镁分别与水反应2.镁、铝分别与稀盐酸反应3.比较NaOH、Mg(OH)2、Al(OH)3碱性强弱。【小组发言】1.描述实验现象2.得出的结论【小结】
【板书】失电子能力(金属性): Na > Mg > Al【过渡】我们又如何判断硅、磷、硫、氯四种非金属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呢?【阅读】教材P22页“方法导引”和P21页“阅读探究”,完成下列表格:
【板书】得电子能力(非金属性): Si < P < S < Cl【概述】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得出的第三周期元素得失事电子能力的规律是:从钠到氯失电子能力减弱,得电子能力增强。如果对其他周期元素进行同样研究可得到类似的递变规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板书】结论:(1)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金属性)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非金属性)逐渐增强。从原子结构上解释上述结论:【解释】同周期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 ,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 ,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 ,得电子能力逐渐 。(2)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来越 ,非金属单质与H2化合越来越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 ,酸性逐渐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 ;单质还原性逐渐 ,氧化性逐渐 。【课堂练习】【布置作业】教材P28页第5题 【板书设计】第三节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一、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1. 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相同点:电子层数相同。 递变性:核电荷数依次增多;最外层电子数增多;原子半径减小。2. 失电子能力(金属性): Na > Mg > Al得电子能力(非金属性): Si < P < S < Cl3. 结论:同一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原子失电子能力(金属性)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教学设计思路】从介绍门捷列夫的预言引入新课,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在方法上引导学生学会用原子结构理论分析第3周期元素原子失电子或得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然后设计实验验证结论,最后通过阅读自学,获取整合信息,找出硅、磷、硫、氯四种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的依据,整节课以学生探究为主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元 素 | 钠 | 镁 | 铝 | |
单质与水反应 | 与冷水剧烈反应 | 与冷水不反应,与热水反应 | ||
单质与盐酸反应 | 剧烈反应 | 剧烈反应,但较镁慢 | ||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 | 化学式 | NaOH | Mg(OH) 2 | Al(OH)3 |
碱 性 | 强碱 | 中强碱 | 两性氢氧化物 | |
结 论 | 钠、镁、铝三种元素原子失去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
元 素 | 硅(Si) | 磷(P) | 硫(S) | 氯(Cl) | |
最高正化合价 | |||||
单质与氢气反应条件 | |||||
气态氢化物 | 化学式 | ||||
稳定性 | 由 到 | ||||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 | 化学式 | ||||
酸 性 | |||||
结 论 |
文档预览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