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资讯-原创作品
真切的细节,真实的人生——读张爱玲《半生缘》之感叹 郑州十一中语文组 王伟
分类:原创作品 点击:1868 次 发布:2018-04-23
上大学时初读《半生缘》,也只是孤立地看张爱玲的这一部小说,单纯地捕捉情节里的爱恨情仇,因曼桢和世钧的互相表白心意而激动,因曼璐的自私心狠而愤怒,跟着故事有笑有泪,跟着人物时喜时悲。时隔十几年,走过了自己的坎坷岁月,看多了他人伤感的生活,看到书架上的这本书,内心竟突然紧了一下,情不自禁拿下来,想看一看能否从张爱玲细腻的叙述中找到共鸣。
如今看来,张爱玲的众多小说中是极少存在纯粹的爱情的,绝大多数爱情都存在各取所需的虚情假意成分,而《半生缘》却十分难得地讲述了一个两情相悦的真挚的爱情故事。相较而言,我更喜欢张爱玲这样的文风,没有那么冷艳与偏激,尽管是悲剧,却更贴近芸芸众生;细节更加含蓄,却更有张力,充分彰显了留白的艺术。
首先,此番读来,读出的真实的人生,是大梦一场的苍凉感。中国的许多作品很感性很理想,如同《牡丹亭》,爱,就要爱得死去活来,或者如《西厢记》一样最终被赋予大团圆的结局。而读《半生缘》,会发觉这里的爱情不曾疯狂,不曾热烈,爱情也不是生活的全部,没有了爱情,生活还要继续。曼桢不在了,世钧就与翠芝结婚了;豫谨追求曼桢不成,也找人结婚了;叔惠虽然喜欢翠芝,可是考虑到家庭背景悬殊,也不敢表白,去了美国结了婚。这世界永远不会有人一直在原地等着谁,因为每个人都不得不继续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说,《半生缘》写的不只是爱情,更是真实的人生。十几年前看到曼桢和世钧重逢的情节,只是想着,曼桢和世钧在一起,叔惠和翠芝在一起,岂不是完美的结局,何必四人都要折磨自己的情感?而今再看曼桢的那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再看翠芝和叔惠最后见面时“两人看着都若有所失,有此生虚度之感”,明白了,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重头来过,每一种选择都有必须那样选择的理由,明白即使抱憾终生,也必须沿着眼前的路携着一身的伤在自己的路上前行。这不是小说才有的情节,这是真实的生活,若非经历过伤,张爱玲也断然不会写出那么多苍凉的故事。
另一方面,小说的细节十分真切,让人身临其境,也让人窒息之感,有切肤之痛。
搁下之后,忽然一个转念,桌上这样油腻腻的,这一搁下,这双筷子算是白洗了,我这样子好像满不在乎似的,人家给我洗筷子倒仿佛是多事了,反而使她自己觉得她是殷勤过分了。他这样一想,赶紧又把筷子拿起来,也学她的样子端端正正架在茶杯上面,而且很小心的把两只筷子头比齐了。其实筷子要是沾脏了也已经脏了,这不是掩人耳目的事么?他无缘无故地竟觉得有些难为情起来,因搭讪着把汤匙也在茶杯里淘了一淘。
这是世钧和曼桢第一次见面吃饭,世钧拿筷子、接筷子、搁筷子、淘筷子,这一系列动作既写出了世钧内敛憨厚拘谨的性格,也微妙传达出他对曼桢初生好感时的状态。两个善良之人,他们顾虑对方的感受,压抑自己的情感,不过是想给对方一个平实而安稳的生活而已,没有奢望、没有强求,越是这样善良而美好的愿望,越是这种最基本的生活要求,最终都不能实现,就越是让人感到人生的悲哀和凄凉。
小说中世钧向曼桢求婚之后,以一个卖豆腐干的叫卖声细节作结:“他们在沉默中听见那苍老的呼声渐渐远去。这一天的光阴也跟着那呼声一同消逝了。这卖豆腐干的简直就是时间老人。”这是整部小说给我印象最深,最让我痛心的一段,如果说小说的结尾是一种让人嗟叹的感伤,而此处是整部小说的转折。这一天是对他们二人最为重要的一天,他们开始谈婚论嫁,但结果悬而未决,可这消逝的叫卖声注定接下来要有可怕的事情发生,消逝的不仅是这叫卖声,更是这一生最明亮的一段光阴。身处其间的他们自然不会意识到,十四年后追忆往事的他们呢?张爱玲的笔触是残忍的,可是生命的无常不就是如此残忍和出乎意料吗?所以我记得清楚,那天读到此处我把书搁置了好几日,大概一方面不愿意看到接下来二人的苦楚,也在告诫自己懂得惜缘,去享受和生命中的亲友在一起的每一个日子,每一个细节吧。
另外一个让人又恨又痛的女人——曼璐,又何尝不曾展现她丰富的内心?为了贴补家用,她做了舞女,出卖身体和灵魂;为了拴住祝鸿才的心,她设计陷害自己的亲妹妹,毁掉了曼桢的一生,可她内心也有可爱的一面。已经成为曼璐生活中前尘幻影的豫瑾,竟然从老家安徽六安来到了顾家。
豫瑾的到来让曼璐惊怔不已,母亲和祖母竟毫无顾忌地告诉她豫瑾对曼桢有意,她们也希望曼桢嫁给豫瑾,这更让曼璐又惊又气。豫瑾临走时,曼璐不顾一切要见他一面,相见时豫瑾的反应则是:
一抬头,却看见一个穿着紫色丝绒旗袍的瘦削的妇人……豫瑾吃了一惊,然后他忽然发现,这女人就是曼璐———他又吃了一惊。他简直说不出话来,望着她,一颗心直往下沉。她今天穿这件紫色的衣服,不知道是不是偶然的。从前她有件深紫色的绸旗袍,他很喜欢她那件衣裳……豫瑾有一个时期写信给她,就称她为‘紫衣的姊姊’。作者别有用心地让曼璐穿上“紫色”,她内心多么渴望唤回些许“紫衣姊姊”的温情回忆啊,看到这里,对曼璐我是心疼的,谁不曾是天真的孩子,谁不曾有对爱的憧憬,可是现实的生活真的如张爱玲所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这样的迫于生计和家庭重担被迫沦落的曼璐怎能不让人心疼?
这样痛苦的细节,印象很深的还有世钧和翠芝婚礼当天,向新人敬酒时,大家起哄要他们当众搀一搀手,两新人却僵在那里:
“还是叔惠在旁边替他们解围,他硬把翠芝的手一拉,笑道:“来来来,世钧,手伸出来,快。”但是翠芝这时候忽然抬起头来,向叔惠呆呆的望着。叔惠一定是喝醉了,他也不知怎么的,尽拉着她的手不放。世钧心里想,翠芝一定生气了,她脸上颜色很不对,简直惨白,她简直好像要哭出来了。
拉起翠芝手的那一刻,二人定是百感交集,甚至会出现牵手余生的幻觉吧;而这次之后,恐怕叔惠再难有机会拉住翠芝的手,此生从此彻底作别。我佩服张爱玲,只在一个动作的瞬间,便传达了一世之情,一生之痛。
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到底是张爱玲历时十八年完成的作品,也到底是她后期的作品,没有了偏激冷酷,只是用自然的回忆展现现实的苍凉,而愈是平静,愈是能走过情感的万水千山;愈是精细,愈是能激起读者与自己与人生的对话;愈是真实,愈是能让经历世事沧桑的众生,明白生之不易,却仍然珍视生命每一段历程。